[Note] 191201 That’s Not Spit, It’s Condensation! #37 Paul Huang (上)

un lieu cher
26 min readSep 6, 2022

--

That’s Not Spit, It’s Condensation!

豆腐弱弱ㄉ開場白:
安安大家
趕在受訪者生日結束之前
我和S又完成了這篇長達75分鐘的訪談podcast
……ㄉ。上。半。段。
(;ŏ﹏ŏ)
根據訪談內容
錄音時間應該是2019/05/11早上/下午
而Spotify上的上架時間則是顯示2019/12/01
在這裡寫開場白
除了想請大家敬請期待下集之餘
也想說說
這個訪談既然都cue到了黃老師演奏蘇格蘭幻想曲的心得和見解
也請大家去實地朝聖
9/16在台北、9/17在高雄、9/25在台東的《琴炫蘇格蘭》音樂會ㄅ❤️ლ(^o^ლ)

Sㄉ題解與作者

That’s Not Spit, It’s Condensation!是‎Alabama Symphony Orchestra (阿拉巴馬交響樂團) 小號首席Ryan Beach主持的podcast節目,經常訪談樂團客座的音樂家,有時也邀請音樂產業相關專業人士上節目暢所欲言。本集訪談是2019年5月11號,保羅和樂團合作蘇格蘭幻想曲(對,就是下禮拜開季音樂會同款!)期間錄製的訪談。
Alabama Symphony Orchestra是美國東南部阿拉巴馬州的樂團,創立於1921年,位於阿拉巴馬州最大城市伯明罕。2014年10月10號,保羅代替小提琴家Elissa Lee Koljonen與樂團協演Walton Violin Concerto。此後成為該樂團十分喜愛的固定回訪音樂家。
Ryan Beach,podcast節目主持人,Alabama Symphony Orchestra的小號首席。出生於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2007年獲得ITG Young Artist獎,2012年贏得Ellsworth Smith International Trumpet Competition。2014年起於Alabama Symphony Orchestra擔任小號首席。第一個樂季就碰到代打的保羅從此結下不解之緣,於是5年後終於邀請保羅上節目了。

Ryan Beach: 先跟各位說聲抱歉,前面10到15分鐘收音不太好。我去Pual的旅館房間訪問他,但架立麥不太順利,我就想說直接握著麥克風,但發現這樣會把每次換手的聲音也收進來,所以這集會有很多嘶嘶聲,真的非常抱歉,希望大家不會太受影響。大概12分鐘左右,我發現收音不太好,所以又換回立麥,後面錄製就很順了。收音的部分真的抱歉,但這集訪談很棒所以希望大家不會被收音困擾。

(豆腐忍不住想要用自己爛爛ㄉ翻譯造詣玩一下這有趣的節目名稱:那是天地日月精華,才不是什麼口水喇!🎺¯\_(ಠ︵ಠ)_/¯

Ryan Beach: 大家好,歡迎來到That’s Not Spit, It’s Condensation,我是Ryan Beach。今天的訪談,非常感謝,也很開心有機會和Paul Huang聊聊。

但我不知道你的姓氏到底是要唸「ㄏㄨㄤˊ 」(Huang)還是「ㄏㄨㄤˇ」(Hwang)才對……人們是不是偶爾也會把這兩個發音搞混啊?

Paul Huang: 是啊,有時候會這樣沒錯,但你唸得很好。

Ryan Beach: 喔那真不錯看來我有個不錯的開頭呢。

所以嗯Paul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形容目前這個狀況……呃我現在在他的旅館房間裡,所以並不是使用我平常慣用的錄製設備,因此我們已經正在盡力讓收音效果達到最好了。

但謝天謝地的是,Paul非常從容優雅地讓我們一直重新嘗試,甚至佔用他的時間,而我們又知道他是個非常非常認真努力工作的人,而且他今晚還又有場音樂會。

他將會和敝團進行一系列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的演出,而那又是首旋律極為優美的樂曲。可能大多數的聽眾都已經聽過他的琴音,真的是非常驚為天人的好聽,如果你還沒聽過他的錄音,記得去YouTube上找,或去找他的CD來聽,因為他真的很棒。

所以現在基本上來說……首先,我想要先感謝你願意讓我進入你的個人住宿空間讓我跟你小聊一下。

Paul Huang: 謝謝你邀請我來。

Ryan Beach: 我想要從我個人最佩服你演奏的地方,來開始這次的採訪。在我們正式打開錄製設備之前,我們就聊到這個了,你剛提到的是「要對音樂付出相應的投入」的概念對吧?你看起來就好像已經是,能把演奏技巧深刻內化到駕輕就熟而無需多慮的程度了,所以我感覺這當中必有全心全意的投入,和你自己的妥善規劃,才能順利應對。

所以我感到好奇的是,像是你現在要準備的,絕對不只有要和我們一起演出的這首布魯赫,而且當你到世界各地演奏的時候,可能一次要練的是很多首曲目。因此你現在在準備演出或鑽研的,包含什麼曲目呢?然後在這之間,你還有同時在做其他事情嗎?在準備這麼多種曲目的時候還要學習什麼其他事情嗎?那你的行程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呢?

Paul Huang: 嗯,我的行程的確蠻多樣又複雜的, 所以為了要配合那些曲目的變化,以及加上交通所花費的時間,總是會需要很嚴謹的規劃。

我的意思是指,事實上這個月的工作量,對我而言已經是相對還好的了,例如說在來到這裡演出之前,我先結束了幾場演奏會,然後明天我又要出發前往Caramoor音樂節來完成另外兩場音樂會。然後下禮拜我要和印第安那州某地方的Fort Wayne愛樂演出德弗札克小提琴協奏曲,然後這個月的行程就差不多結束了。

下個月則是要和遠在東邊的台灣的國家交響樂團,合作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然後夏季的樂季,對我而言,行程上的安排會略有不同,因為我夏天的行程,有點像是從一個音樂節蹦跳到下一個音樂節進行晚間的獨奏會或室內樂演出,偶爾再演出一些協奏曲。所以夏季樂季會和整個樂季的其他部分比起來,會有略微的不同。

Ryan Beach: 所以,你手上有這麼多曲目要準備,不僅只有和樂團合作的協奏曲,還有一些獨奏會和室內樂曲目。

雖然可能有點難,但如果可以仔細說明的話,你大概會提早多久開始準備這些曲目呢?在累積了這麼多年的經驗以後,你已經有一套準備的標準流程嗎?像是「喔我就照這套方法準備,那當我需要這套曲目上場時,那我就已經準備好了」之類的概念。

可以形容一下你那套看起來非常成功、有效,或應該說非常「可靠」的準備流程嗎?畢竟你不可能是演出前一個禮拜,才在那邊掙扎、緊張兮兮地背譜吧?

所以我最有興趣知道的,是你的哪個準備步驟能讓你面對海量曲目還能駕輕就熟,而且還有條不紊?

Paul Huang: 嗯我覺得我的流程主要有兩個要素,其中一個就是在當我在看我的樂季行事曆的時候,我當然會根據我接下來幾個月所要演出的曲目,來決定多久之前一定要開始準備。通常在這個時候,不少曲目對我而言是很常重複演出的曲子,意思是我之前有過演出經驗,因此是相對熟悉的曲子,但每個樂季又會略有不同……

有的時候每個樂季,我會想安插三到四首我之前從未演出過,而我又很想學習的協奏曲,所以我就必須提早不少時間,就要開始練習並試著背譜,首先先把音摸熟,然後試著從交響樂團的角度,而不只是單從小提琴家的角度了解這首協奏曲的方方面面,同時我在研究任何一首我要演奏的協奏曲時,我會細讀每一個樂團聲部的分譜。

Ryan Beach: 你有為了輔助理解音樂作品,而產生一套在樂譜上做筆記的特定方式嗎?還是只是聽錄音的時候把譜翻過去而已?聽別人演奏的時候,你怎麼決定自己的詮釋法?聽其他人演奏的時候怎麼確定你是在從中找靈感,而不是複製他的做法,怎麼做到的?

Paul Huang: 好,我認為一切都還是來自於研究樂譜本身,因為這是可以最盡可能地了解作曲家的意圖,而不會被其他人的詮釋分散注意力的最最真實形式。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不聽別人的錄音,畢竟它們在某些情況下很有用,而且也可能是非常出色的研究工具。但最終,在去聽一首我還不太了解的樂曲之前,我還是會先去讀譜。

因此,我認為這個方法,和更前面提到的細讀樂團聲部的分譜組起來,對於了解一首新樂曲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組合。畢竟我認為,研究樂譜還是最能揭露樂曲本質和作曲家本意的方式,而且知道在任何一個給定的時刻,哪個聲部的樂段對樂曲的進行有最顯著的作用,又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很多時候,身為一名獨奏家,我認為有時候人們會活在過分誇大的泡泡裡,誤以為你時時刻刻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你在協奏曲的配器、配置中並不總是都很重要,而且事實上協奏曲也只是室內樂的一種擴展形式。既然如此,在舞台上時,我認為那整體的演出經驗都該給所有演奏者成就感,其中不僅僅只是給獨奏家個人幸福和滿足感,而是應該要擴及舞台上的每個音樂家,以及觀眾。

Ryan Beach: 你是怎麼用熟讀樂譜,來釐清要如何詮釋樂曲的呢?雖然身為小號首席,我可能還不是樂團裡那幾個最重要的聲部的前鋒,但顯然在聲部平衡方面,你仍是一個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是在這首布魯赫的第四樂章,它就是一段小旋律不斷在作增長與變化,也許你的目標是要確保你的琴音即使是在那些瘋狂的快速音群的片段,仍然可以一樣被清晰地聽到?但是,您如何在音樂上,做出詮釋的決定?是憑腦海中的直覺嗎?還是有個特定過程呢?像是該在哪些音符保留空間給樂團發揮,哪些則讓自己的琴聲盡情閃耀與凸顯出來這樣嗎?

另外,隨著你的年紀增長,你是不是之前也曾歷經過依賴直覺多過於實際讀譜的詮釋經驗呢?但現在顯然你應該已經相反過來了吧……

豆腐註:
Ryan這裡提到ㄉScottish Fantasy 第四樂章
它的開頭長這樣:
但到中間就已經變成橘色框起來ㄉ可怕樣子ㄌ
(雖然還是很好聽啦(逃
484很精采ㄋ◉‿◉

Paul Huang: 我會認為,像布魯赫的蘇格蘭幻想曲對我來說,顯然已不陌生。而重複回顧自己熟悉的樂曲,也有它的獨特美好之處。事實上,每一次的再次演出同一首作品,都還是會帶來不同的觀點,而且可能和諸多因素的影響有關:可能受演出的音樂廳的聲場環境影響、可能會因合作樂團的特定優缺點而作出相應的改變、而當然,該怎麼與指揮大師合作,並把他或她的詮釋方式與自己的價值觀結合也是一門課題。

這一切都很像生命的微宇宙之中的相互消長與平衡,而這個過程攸關各種協調,溝通,並希望最後能獲得一個大家都能同意的結論,而我認為這就是能讓那首樂曲的本質盡情閃耀的時候。

我會說我每次對同一首樂曲的詮釋,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我也敢肯定今晚和前一個晚上聽起來也還是會不一樣。這種不同取決於每個人的心情,取決於觀眾,取決於大廳當下的聲場效果、還可以取決於當天的天氣和濕度所造成的樂器聲音聽起來如何。

我認為一個演奏家必須有能力可以在舞台上,隨時作彈性而自發的調整,並立即對前面提到的這些外部因素變化做出反應,因為這些變化永遠不可能在你事前的計劃內,所以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我最終還是覺得,協奏曲本質還是很像大型室內樂的演奏,因為演出者都必須擁有對音樂本身和周遭環境產生高敏感度的能力。

Ryan Beach: 嗯這對你來說可能很簡單,但你一定是已經對自己的演奏技術先有了大量的自信,才能覺得自己可以這樣作自發性的調整,對吧?例如假設你聽到某些東西速度放慢了,或者音準比你預期的低,或者速度比你想像得來得快,而你又能敏感到能及時察覺並作出相應調整,那你的技術精熟度想必很高吧?

所以你的練習日程,或暖手/熱機的方式,是怎樣安排的呢?例如你是每天都會練某基本技巧或某些曲子固定一段時間,甚至有固定「比例」的類型嗎?你在距離正式演出六週和前一週的練習日常是否會改變? 你是審慎地規劃,還是只是全憑感覺?

Paul Huang: 嗯我是不一定需要去特意安排練習日程中每首曲子的「比例」啦,但我確實有例行的程序,像我總是從琶音、雙音之類的基本技巧開始。而這些是我每天都必須練的基本功。

其實音樂家或演奏家的日常,和運動員會有點像,你真的需要在任何一天都保持一定的良好狀態,像是每天都要去把你的肌肉鍛鍊起來一樣。我的意思是那些技巧,真的純粹都只是肌肉記憶而已,沒有別的。要能做到A、B或C技巧的要訣,事實上真的沒什麼好神祕的,純粹就是肌肉記憶。而這些都像專攻游泳或跑步的運動員一樣,需要重複一遍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才能累積起來,所以這些都是我在開始拉曲子之前,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Ryan Beach: 所以,我最感興趣的是,要如何開始獨奏家的職業生涯?

顯然,你也演奏室內樂,而獨奏的曲目也不會只限於那幾首固定曲目,正如你所說的那樣,我敢肯定你在其他技能點上也有所著墨,但我只是好奇一個人如果要開始獨奏生涯,要從哪裡開始著手規劃比較好呢?所以想請你給我們一個能幫助大家維持在正軌的建議。

而我是演奏小號的,也喜歡獨奏,但我還沒有開始我的獨奏家生涯,但如果假設一切都是可行的狀態,我該從哪裡開始規劃呢?

Paul Huang: 嗯其實從我12歲由台灣來紐約深造至今,我實際上從來沒有特別以「想成為一個獨奏家」為目標,就算是現在,我仍然不抱持「自己是個獨奏家」這樣的概念。沒錯,我這裡所指的「獨奏家」,就是字面上那個意思的「獨奏家」。

我認為成為一個全面的音樂家,比為了所謂的獨奏生涯拚命努力更為重要,我不認為成為一個獨奏家一定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你能做的與你可以做的事情變得非常有限,而且,我認為成為一個優秀又全面的音樂家,格局更大,畢竟最終,你所能做的一切就包含了一切的方方面面。

我的目標從來不單單只是為了拚到每年必須與這個或那個交響樂團一起演奏一百場音樂會而已,當我開始在Juilliard音樂院唸書後,我的目標就是在我的極限之內,盡可能多地做不同的事情,這意味著會有很多室內樂、獨奏會,當然,也自然會在學校內學到很多協奏曲曲目。

所以,某種程度來說,各類型曲目都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一起陪伴著我成長,但我這個例子也只能代表我自己,因為那的確就是我本人的養成過程而已。畢竟我的職業生涯發展,並不是贏得了一個重大的國際比賽之後,然後就突然間接到了一連串與各種 XYZ 樂團的獨奏演出行程。

但對我來說,我真的以我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並不是一夕成名或一個月內突然暴紅這點為傲。對一個藝術家和音樂家的發展進程而言,那是一個非常漸進變化的過程,而我也不是以單純擔任協奏曲獨奏家作為開始的。直到今天,我仍然不只是演奏協奏曲而已,而且我希望我的樂季行程的曲目類型安排能夠像均衡營養的飲食一樣平衡,因為如果你只演奏協奏曲,或者如果你只演奏室內樂,你都會顧此失彼。 因此,我總是盡我所能,真正將一切的可能都融入我的表演生涯中。 因此歸結起來,我永遠都不會特別努力實現要成為所謂獨奏家的想法。因此,我沒有成為獨奏家的方法,

Ryan Beach: 好驚人。

Paul Huang: 我只是試著盡我所能把一切做到最好,然後自然而然地又會希望能透過吸取經驗更上一層樓,通過你看到的前次無論是演奏會、室內樂音樂會、或與樂團的音樂會,甚至是教學經驗中那些並不是那麼美好的體驗,然後從中學習。 因此,我認為這就是我想成為的樣子,也希望我還是在正確的軌道上。所以很抱歉,我不知道在你想要成為獨奏家的這個問題上,我究竟有沒有好的答案。

Ryan Beach: 我認為這已經是很好的答案了,因為它強調了一些重要的想法:例如當你想盡可能地把你正在做的一切做到最好的時候,那麼某些寶貴的東西就會湧現,而如果你做得夠久,你就能以此為職業。

我認為有很多成功的人都會同意這種心理建設,即是你可能有個目標,而該目標可以幫助、引導你往正確的方向,又有助於在練習時讓你有具體了解自己正在從事並學習什麼。 但如果只是試圖把自己塞進某個演奏家類型裡,就像你說的,是在畫地自限,而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觀點。

然後我們也發現……在這裡,你很常被聽眾問到何時會再度來訪,透過調查或類似的東西,我認為你是我們聽眾最愛的演奏家之一。所以在我任職於這個樂團的五年裡,你已經來了三次,因為我一直都在,所以還記得Paul第一次來,是要代打另一位我已經忘記是誰的演奏家演出Walton小提琴協奏曲,而這當時也是我們第一次聽到他的琴音。

你會覺得這種情況常見嗎?我是指因為在當地太受歡迎,以至於行程中的許多地方都是之前常去的地方,還是這是比較零星的經驗?

Paul Huang: 我確實希望我的到訪,對任何樂團、演奏會主辦單位,甚至是與我一起演奏室內樂的同事來說,都是充滿樂趣的美好經驗,而且能被再度邀訪的感覺真的很棒,對吧?

我也必須說,如果他們能讓我有機會回到Birmingham,也都會是我每個樂季中的一大亮點。因為我覺得我已經和你的樂團以及指揮建立了某種默契與連結。

Ryan Beach: 是的,而且這就是我剛才的意思。

我只是想知道,除了演奏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好 — 因為這可能是獲得再訪機會的最重要要點,所以我們先撇開它不談 — 那你覺得可以獲得這個機會的其他原因會是什麼?

像是,你會怎麼經營你自己的形象呢?因為我認為形象包裝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也常能和許多技巧高超的演奏家一起演出,但我們並不總是吵著要這個人再次回來合作。所以除了有良好的演奏技術以外,你覺得能被再次邀訪的重要要素會是什麼呢?

Paul Huang: 首先,我認為,我真的不知道別人眼中的我是什麼形象。可能必須是由別人來談論會比較好,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其他人對我的看法。

Ryan Beach: 你給人的感覺就很真誠,而且是真心為了能來這裡而感到高興的那種。我有時會覺得某些獨奏家來這裡,只是來上個班完成例行公事而已,然後他做他的、我們做我們的。但就像你說的,這感覺就非常…

另外,我也想知道你在演奏音樂的時候,是會有目的性的安排曲目嗎?像是你會為了某個原因而去演出某室內樂曲目嗎?還是就單憑自己喜好而已?

Paul Huang: 嗯我認為當一個演奏者安排曲目有特殊目的性時,就和演奏音樂的本質互相牴觸了,因為演奏音樂這件事,應該成為自己最自然而直覺的東西。而且,如果你要我描述我如何看待自己的音樂演奏,或者我如何與我的同事合作,我會希望這是一種我自身人格和我大致音樂理念的擴展形式,而且這個原則能類推適用到我演奏的任何類型的音樂上。

當你自認是一個獨奏家,我知道有些人認為獨奏家就像一線王牌歌手或難搞的天后巨星那樣,但你不能在室內樂中把自己搞成這樣,因為就沒有人會再邀請你回來,對吧? (R: 對)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再次強調像是在演奏室內樂的那套哲學。最終,製作音樂的本質是與朋友一起快樂的演奏,不是嗎? 那就是音樂的來源。

而獨奏家單獨在台上炫技的概念,是從李斯特和帕格尼尼那些大獨奏家以降才開始的,但我認為音樂遠不止於此,個別技巧不應該被過分炫耀,我認為技巧只是音樂的附庸而已。 所以對我而言,無論和我一起上台的是一起演奏的同事、或室內樂、獨奏會,還是與大型管弦樂團一起演奏,感覺起來都是一樣的,而且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我希望能平等地看待它們,因為它只是同種音樂製作形式的不斷開展,無論是 10 個人和你在一起,還是一百個人和你在一起演出,本質都是一樣的(R: 是的。沒錯)。

其他人依然是在演奏音樂。 不是他們在幫你伴奏或什麼之類的東西,事實上每個人都是演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如果你只是把他們當伴奏,也可以很輕易地被察覺出來。所以這就是為什麼人們會極度渴望能去聽柏林愛樂的音樂會的原因,因為樂團裡的每個人都是如此致力於他們所演奏的音樂。無論是在演奏交響樂,或是否與另一位獨奏者一起演出,你都可以看到即使是樂團的最後一檔座位,每個人都還是如此投入,我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柏林愛樂能神奇到,人們即使支付數千美元的門票也要去聽他們演出的原因。柏林愛樂訂閱制樂季票的名額,甚至要等原本的會員過世才有席位釋出,我認為這就是音樂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Ryan Beach: 我的意思是,你是否會根據某樂曲的特性來選曲目,像是某首樂曲室內樂的特性比較多,或某首曲子的協奏曲特質可能比較多,這些特性會影響你的選曲嗎?

以我來說,我會覺得像是Mozart、Beethoven早期的作品,當你扛起所有瘋狂的主旋律時,這些作品的其他聲部彷彿只是陪襯和伴奏的感覺,但像是在Bruch、Walton中,其他聲部就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了。 所以你在挑選樂曲時,是會優先挑樂團部分比較重的曲子,還是你只是……?

Paul Huang: 我會選擇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作品,而且很多時候,應該說有99.9%的機率,我只會演奏真正與我心靈相通的作品。

因為有點像是我常講的一個類似比喻:你在向某人講一個笑話之前,你得自己也覺得那個笑話很有趣才行,否則沒人會覺得這個笑話到底哪裡好笑。 因此,與音樂演出類似,你必須致力投入於你所要演奏的音樂,以至於你必須真正對音樂充滿熱情,才能夠讓人們聽了之後充滿靈感與啟發。

如果你自己都沒有什麼感動和啟發了,又怎麼能指望其他人聽完你的演奏之後,能有任何的感動呢?我並不認為這是可能的。

Ryan Beach: 能聽到你這麼說,我很高興,因為這樣我就可以問你下一個問題了:你對於每一場演出,都是付出同等程度的投入嗎?在演奏了這麼多場音樂會後,你都不會有任何一次產生「我這場就得過且過就好」之類的想法嗎? 因為有的時候難免會遇到一些真的很不舒服的狀況……

畢竟要到處長途跋涉,演奏這麼多不同的音樂會,要和這麼多不同的人相處。有沒有遇過某些時候,你發現自己沒有像其他時候那麼進入狀況?還是你每次都以同樣的方式鞭策自己?告訴自己說:「我必須好好進入狀況,因為好的音樂值得被好好對待。」你是怎麼處理這種感覺的?

Paul Huang: 我今晚會盡我所能,像前一個晚上的音樂會一樣充滿熱忱。但當然,我們都是人類,不可能每晚都會感覺幾乎完全一樣,並且擁有同樣的熱情。因為音樂家也是擁有台下一般人生的普通人,並且生活中還有其他事務需要被優先處理。

但我實際上,一年也不是有多達200場音樂會要演,即使我自認對音樂充滿熱情,我還是不喜歡那樣過滿的行程。另外我也想盡可能地保持我對表演的新鮮感,我知道我需要與音樂保持一定程度的必要距離,因為每次你踏上舞台的時候,都需要保持那種新鮮度和手感。所以我感到很幸運的是,我這方面的管理安排得足夠好,以至於我沒有被過度排滿行程,也不會因過分致力於某些事情而積勞成疾。

當我在看我的樂季行事曆時,你知道,有件事情很有趣,演奏家這點和樂團中的音樂家很像,你的日程至少提前一兩年就已經被預訂了。 所以現在你就已經知道在2020年4月27日,你將要做什麼了(R:對),這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R:當然。當然。)他們充其量,只是會提前幾個月安排他們要去度假的行程,但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的演奏日程已經決定了我們未來生活作息的走向。

這可能聽起來很可怕,但也可以有好的一面,因為你總是可以提前開始調節自己的節奏,預先知道「好吧,所以這個月會是一個很忙碌的月份」。所以你就可以安排出一些適當的空檔,確保我沒有連續四個星期都要演奏協奏曲,並且需要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例如室內樂音樂會來做個調劑,或者需要一場獨奏,甚至需要完全不碰音樂一個星期或用其他事情來填補……因此,我認為這就是我仔細審慎監控我的樂季和身心狀況的方式。

S:拜武漢肺炎之賜,2020年4月27號的演出取消了ㄋ:)

Ryan Beach: 所以我想稍微釐清一下你剛所說的東西,對你來說,你只是需要盡量不要一次安排連續太多相同類型的演出活動,而不一定需要完全休息甚至不演奏。

例如說,你已經完成了連續四週的布魯赫,你就會需要安排點其他東西譬如說室內樂,來作調劑。

因此,你需要的不是真正不演奏的休假,你比較需要的是,長期重複做同樣的事情之後,可以再次養足精神避免彈性疲乏的休息。(P:是的。)

你現在每年大概有幾場音樂會?

Paul Huang: 大約95場,有時候會超過100場,看樂季狀況,但應該不會更多了。

Ryan Beach: 一年100場音樂會。所以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開音樂會,如果全勤的話。(P: 對 )有趣。你會想……因為一年100場要花很多時間在差旅,你想做點別的事嗎?例如教學或參與某個固定團的演出?你會怎麼想跟進行安排呢?

Paul Huang: 我不太喜歡單調規律的工作,所以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我目前從事工作的原因,長期待在同一個地方的想法,反而讓我有點害怕。(R:好的)

也許有一天我會喜歡接更多的教學工作,因為我確實很喜歡教學,但我認為這對於那些想接受我指導的人來說,可能不太公平,畢竟我留在同一個地方的時間並不夠長。而且教學所需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心態,和對這個領域的全心奉獻與投入。 所以我只接各處的大師班,現在並沒有私人學生,但也許有一天會開始收,大概吧,我也不知道。

但是現在,我確實頗享受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去不同的地方旅行,以及和我喜歡一起共事的人演奏音樂。

S:2021年9月,保羅接下北藝大的聘書開啟教學生涯囉!

Ryan Beach: 那即使Birmingham可以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我還是想問哪個地方是你一直最喜歡走訪的城市之一? 我敢肯定的是,當你走遍這個地方時,你會找到像很酷的城市和非常酷的人事物,比如一些很酷的經歷,你到訪過好多個城市,比如你去過最喜歡的地方是哪裡?

Paul Huang: 好吧,我很難給出答案,因為無論我身在何處,我都會很高興,而且主要與人們,而不是與這個地方本身有關。

幸運的是,無論我去哪裡,我總是能隨遇而安,然後人們總是都對我超級好,而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探索同一個城市,是可以很令人興奮的。

所以,我的意思是來到Birmingham,當然總會是非常愉快的經驗,而現在已經是我第四次來到這裡了。實際上,我第一次來這裡,就是在這裡進行獨奏會……(R:我當時也在,我知道。)那次好像是大學音樂系的客座演奏家系列演出。因此,這已經是我第四次來訪這裡了,而這是我第一次入住這家特定的酒店,還有這個我還不熟悉的區域,而我對我之前住宿的那個不同的區域已經算熟悉了。

所以發掘不同的餐館、咖啡店,還有和與交響樂團的一些我素未謀面的新面孔見面,總是很令人振奮。(R:是的,樂團裡又來了一些新成員。)這就像是,也許是我第一次在這種情況下更深入地了解這個樂團和這個地方。 所以是的,我真的很享受,我真的很喜歡到處旅居演出然後隨遇而安的感覺。

當然,也有些地方比Birmingham更具異國情調,比其他地方更富麗堂皇,但一般來說,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與當地人相處的感覺。

Ryan Beach: 我好喜歡你這句話:我很隨遇而安,感覺不太有人這麼說對吧?

Paul Huang: 不過我在家最快樂了。

Ryan Beach: 我只是想知道,你是否有什麼特別的人生觀,才讓你有那種隨遇而安的感覺?

因為我覺得像看事情的觀點,是影響我們為何到一個新的地方還沒有太多負面情緒起伏的關鍵。我很好奇,如果你有任何你知道的自我激勵小短語,或者你會對自己說的事情,那會是什麼?我是有我自己的小座右銘啦,像是「我沒事,就只是有正常人的起伏罷了。」、「無論我在哪裡,都會很好的。」我很好奇那你的可能是……?如果你有什麼遵循的基本信念,那會是什麼?還是這就是你一直以來的樣子?

Paul Huang: 當然,人生在世,我認為你不可能每一個時刻都感到快樂,事實上你的生活中總會有很多挫折。

所以,我覺得幸運的是,我認為我的個性,比起負面,我更常能看到積極面,所以我總是對自己說:「事情可能本來會更糟糕的。」你知道當事情不是按你想要的方式進行時,我其實還蠻擅常讓自己不繃在那個「理應如此完美」的狀態。

這當然並不是說,我完全不自律或之類的東西,但要在你長期投注心力的專業上保持一定狀況,適時地轉移注意力是必要的。而且到最後,有太多事情比單純演奏音樂本身還重要了,偏偏身為音樂家,我們有時會花太多時間活在自我的泡泡裡,我認為這不一定是件好事,有更多生活中的事情,是比你的職涯來得重要許多的。 一旦你有了這種心態,我認為很多事情都會在生活中變得更有意義。

Ryan Beach: 這很有趣。 所以回想起我們開場的對話,你提到不覺得自己真的是所謂意義上的「獨奏家」。我聽到的時候覺得「哇,真有趣,他對自己的職業屬性沒有明確的分類欸。」

但我認為這非常耐人尋味,因為這樣聽起來,你並不對你拉小提琴的事實有太多的身份認同。 就像這只是一件你正在做的事情,即使你也為此付出了許多,更燃燒了不少的自己,但這樣工作還不足以能去定義你是怎樣的一個人。你會同意我這樣說嗎?

Paul Huang: 是的,絕對是這樣沒錯。我覺得很多時候,大家關注你是因為你做的事,但這不能代表一切吧? 特別是表演藝術家,人們習慣用你的表現或者你有多有名評斷你。他們以此認定是否喜歡你,或你是否比其他藝術家更受歡迎。但我覺得人有很多不同的層面。如果是其他行業,而非表演藝術,我覺得大家不會用這個角度決定你的價值。譬如說,你在一間150人的法律事務所,他們可能會因為可以能夠完美執行各項專案而更喜歡你,你也因此獲得升遷,但大家終究會喜歡你,還是是因為你的為人或是與同事相處得很好。

Ryan Beach: 我就說,對音樂家來說,音樂才是首要的。

Paul Huang: 當音樂家的話是這樣……因為我注意到,在我們的領域,似乎有某種形式的分類。 所以,你知道,我盡量不走那條路。其實,我大多數朋友並不是音樂家。他們為我帶來不同的人生觀,而我也盡量不過分投入我正在做的事。

最終會去當音樂家,是因為我對自己在做的事情充滿熱情。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做這個選擇的原因。而且能夠這樣說滿奢侈的。 沒有多少人可以這樣說:「我喜歡我的工作。」很多人工作只是為了一份薪水

( S:就是我!!!)

而這一點,在音樂圈,人們必須全心投入所有熱情,才能成功,或說希望能成功。所以,我總是告訴大家,尤其是年輕、成長中想成為音樂家的人。「 我覺得無論你是否有才華,大家要非常仔細地檢視,你是否對這個領域,在這裡特別指音樂,有那種熱情。你有足夠的熱情,覺得沒有音樂活不下去嗎?」因為音樂圈真的很不容易,算是最困難的領域之一。這不像是你認真讀書就可以進法學院或醫學院,畢業之後,很有機會找到相關工作,生活穩定。但音樂圈不是這樣,無論多有才華,都不能保證一定會出頭。所以最後,支撐你在這個音樂圈奮鬥,尋找安身立命的地方,靠的是獻身的熱情。如果要給大家建議,我想就是熱情。

-TBC-

逐字稿:sonix.ai

逐字稿校對:S & 豆腐

翻譯:豆腐 & S

苦工系關種連結

--

--